top of page

2023 奇花藝草2.0 異身體駐館計畫,樂齡參與

「異身體、異空間、異生態」 ,3本書 / 3場講座 / 9場工作坊

以三大主題 : 異身體、異空間、異生態,進駐高雄文學館。邀請各文本的作者、譯者、實踐者進行文本導讀與示範,打開觀者的不同閱讀視野

「異身體」

由王墨林、吳思鋒、鄭志忠、身障講師群(許家峰、陳怡然)領讀「台灣身體論」。從作者文本導讀、受限身體經驗分享「線斷練習」的身體方法論,來探討受限/不受限的身體感。


「異空間」

從何謂「空間」從實體的空間到族群空間,由指定閱讀書籍「真實的動:社會流線劇場」譯者黃秋燕領讀,接續即興舞踏家黎美光、多領域藝術家劉寅生、東南亞議題研究者吳庭寬,帶領學員藉由外部的感知和內部的調控,將空間的感受自由的流動。


「異生態」

邀請建築系教授蘇孟宗、高雄在地藝術家劉秋兒、原住民藝術家游恩恩、美濃湖生態研究者陳柏豪、和跨領域藝術家倪祥,再次回到「中央公園約定地」觀察。指定閱讀書籍「像山一樣思考」

藉各領域藝術家的加入,從更廣更多元的角度理解、學習共融的議題。也體現身體感、當下的存在感讓注意力不只集中在個體的身體,亦須與空間和環境進行非語言的互動。透過表演好好地處理人和事件的關係,並故事讓參與藝術更貼合生活。

2023​系列活動集錦

3/25文史走讀
高雄文學館與中央公園的歷史變遷
-陳坤毅/蔡宜家

從人文歷史、建築與場所,深入理解文學館及中央公園的底蘊,透過感官的第一次接觸連結,衍伸出潛在創作靈感的可能性。

異身體系列

3/26前導講座
《受限的身體如何動起來》-王墨林

帶領參與者探索身體之限。無限的或者是受限的限,對於身體之餘,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啟動,這個啟動到底是帶著我們往身體更無限的「動的」或狀態發展,亦或往某種「靜止的」狀態靠近?

異身體系列

4/29
《台灣身體論》工作坊-吳思峰

從幾組閱讀王墨林「身體論」的關鍵字出發,提供觀看的方式,並祈回到參加者自身的「經驗」,與之建立可能的連結。

異身體系列

4/30
《台灣身體論》工作坊-鄭志忠/身障講師群

兩場工作坊,從「心眼手線段練習」進入書本,透過不同身體練習,更能會支撐與支持閱讀。後由由身障講師群帶領參與者體驗不同條件與路徑的身體,藉由行動的改,體察身心靈的路徑之變更,在打開身體經驗後,一切的感知不僅止步於文字,更能透過身體記憶用感官閱讀。

異空間系列

4/30前導講座
《即興與社會場域》-黃秋燕

以「對話」的形式進行,帶領大家用「卡(stuck)」來做練習。重新想像對空間的定義,不只是一個視覺的空間、建築或場域,也包含不同的社會與族群的相遇。討論如何從個人的自我覺察,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至社會而生態,從中探索藝術可以如何更「流動」,爾後得以更真實的在生活中被發生與實踐?

異空間系列

5/27工作坊
《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黎美光

講者以「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書中159頁文字分享,對身體誠實的誠實很勇敢。在當代我們都太常「演相反」,或許是家庭、生命經驗使然所以演相反,講者鼓勵參與者,請勇敢替自己的身體誠實,用一種簡單,一種不帶批判調整身體,來支持情感的健康!工作坊透過 二十分鐘舞蹈、雙人舞蹈、天地人系列練習,呼應「個人身感受社會地球身,然形成生態身。」

異空間系列

5/28工作坊
《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
-劉寅生/吳庭寬、Indriati

兩場工作坊,藝術家劉寅生運用過去在日本參與舞踏工作坊的經驗,以物理性方法進行覺知訓練,針對感覺、覺知部分的區塊的探索,更能關注聚焦在「身體性」之探索。

​而吳庭寬與印尼藝術家Indriati以印尼移工的音樂與舞蹈創作為媒介,從空間與環境延伸至社會與族群。在膚色主義、經濟、年齡、性別性向或心智能力等有形無形的邊界中,瞭解他者可能有著不同的距離、大小等空間感知。

異生態系列

7/8前導講座
《沒有自然哪來文化,藝術行動的永續性》
-蘇孟宗

講師從舞蹈、建築、景觀設計的跨域經驗談到到關於人跟環境、人跟生態的關係,領讀《像山一樣思考》之中的概念。 如何在人跟非人之間的模糊邊界下,誘發每一個人的自發性。而回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如何從這些閱讀裡面產生什麼樣的行動? 

異生態系列

7/8工作坊
《沒有自然哪來文化,藝術行動的永續性》
-游恩恩/劉秋兒

​由泰雅族與太魯閣族行為藝術家游恩恩,以及高雄在地創作者劉秋兒,帶領的兩場工作坊,分享他們在地的創作經驗,回應《像山一樣思考》之中人與非人共生的概念,並將閱讀延伸到本土經驗的思考,從室內到戶外,透過對談與身體的行動感知萬物同在的生命性。

異生態系列

7/9工作坊
《沒有自然哪來文化,藝術行動的永續性》
-陳柏豪/倪祥

由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者劉柏豪帶領參與者觸摸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了解水雉,再到藝術家倪祥以獨特的角度切入的創作分享。透過不同的藝術家、生態保育學家不同的角度共讀《像山一樣思考》這本書。 

「創作除了無法承受更多的現世與現地,為何還要追溯無法改變歷史或想像力枯竭的未來,這是不是在唬爛還是在唬爛的路上? 」

7/15成果講座
2023奇花藝草2.0成果講座

以飛輪女孩怡然與音樂家大恭的演出為引,並欣賞本期活動紀錄精華。由策展顧問蔡佩桂、計畫主持人何怡璉以及場館協作方蔡宜家進行文學、劇場藝術與場域的整合對談,回望三方脈絡,展望未來。

​空表演實驗場

​奇花藝草 X 文化平權 

bottom of page